fbpx
善終
步入高齡化的社會後,許多失能者憑藉先進醫療得以延續生命,卻失去了真正活著的意義和行動自由,正向討論死亡、迎得善終才是生命教育的實踐。

何謂善終?

「善終」不只是留著最後一口氣回家,更應該著重重病患者在生命的結尾,身心靈的舒適和尊嚴。隨著醫療科技進步,人均壽命也逐漸提高,但有部分的老年人其實是過著插管、臥床的生活,已經喪失自己生活的行為能力。

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願意討論有關生死的相關議題,不再視為禁忌,尤其是陸續有知名人士,如前體育主播傅達仁先生等,多次公開呼籲合法安樂死,也讓更多人開始願意正視在面對生命如此多不可抗力變數時,要如何有尊嚴的活著。

「善終」不全然等於安樂死,而是在病人生命的盡頭,在合理的範圍內運用醫療資源,提高他的生活與死亡品質。

例如譚敦慈護理師在丈夫林杰樑醫師,因敗血性休克而併發多重器官衰竭時,譚敦慈選擇放手,因為她相信林醫師堅守醫療論理,一定不願意浪費醫療資源。

面對死亡其實你可以這樣想,保持尊嚴正向面對得「善終」。 1

面對死亡的態度

在我們的成長過程,學校和社會往往只教導我們如何唸書、如何和人相處,卻始終避談生死相關的議題,在東方傳統觀念的家庭裡更是如此。

但是不去談不代表不存在,死亡是每個人都逃不掉的終點,如何在面對病痛時,可以走得更有尊嚴、更有品質,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。

面對死亡其實你可以這樣想,保持尊嚴正向面對得「善終」。 2

關於善終可以怎麼做?

相較於爭議較大的安樂死,目前台灣已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以及病人自主權利法,兩者適用的疾病不同,拒絕的醫療範圍也不同。

健康的成年人應該要提早認識這兩項法案,若能在健康、意識清醒時就先表達意願,預立遺囑,其實也是解決家人的一大難題,解除這個燙手山芋。

面對死亡其實你可以這樣想,保持尊嚴正向面對得「善終」。 3

「善終」後其實還能這樣做

除了提升自己面臨死亡之際的生活品質,也能讓自己尊重生命的精神以別種形式繼續存在。

證嚴法師就曾言「我們只擁有身體的使用權而非所有權」來鼓勵器官捐贈,相關的單位也在這幾年內努力推廣大家填寫器官捐贈卡,甚至發揮大愛成為大體老師。

人生在世短短數十載,血肉之軀終將歸於塵土,正向面對死亡,並且有尊嚴地迎接最後一刻的到來、讓自己的善心得以延續下去,也是人生一大喜事。

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,或有相關內容合作、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,
歡迎隨時與《Dr.健康網》聯繫:[email protected]

健康資訊不漏接,歡迎加入《Dr.健康網/達特數位健康》社群:
Line:https://drhealth.pse.is/addfriend
FB:https://drhealth.pse.is/55bh39